【兩岸經貿月刊 2007年7月號】
燠熱的夏天,前往山東省城武的小巴士裡頭,行駛在坑坑巴巴、顛簸不平的泥土路面,台商張振德的沈重睡意不停受到侵襲,厚重眼皮閤不下來,偶爾,他只能望向窗外,看著揚起的漫天塵沙。這班公車一天只發一班,因山東城武位於靠近安徽省的某個村落,算是個窮鄉僻壤。
張振德是台商真鍋珈琲館大陸總部總經理,載負赴大陸市場開疆闢土的使命。他此行到山東某鄉村的目的,即是聽聞多位台商友人告知:「真鍋珈琲館名氣太響亮,連山東小農村也有開家店?」
正當張振德獲悉時感到驚愕,因為真鍋在中國大陸的擴展據點是由他一手操盤,在他的投資地圖裡,並沒擴點到山東的小鄉鎮。他因此心生好奇,想前去瞧個究竟。
◆ 名氣太響亮,農家跟著仿
下車後,張振德邊問邊找,在一處低矮農舍外頭發現,農舍上頭懸掛一塊生鏽不堪的鐵板,還用綠漆塗寫著「真鍋」兩個字,風一吹,這塊鐵板招牌還不斷搖來晃去。
他從屋外窗戶往裡頭一瞧,這家「真鍋」有張小方桌,四張圓板凳,點著一盞小電燈泡。看來一天只賣得了一杯咖啡,不但使用即溶式的咖啡包,還用紅通通的炭火煮滾熱水來沖泡,稱得上貨真價實的「炭火」咖啡。
張振德忍不住,找了店家主人理論,因鄉下人口音重,聽也聽不清楚,雙方雞同鴨講。張振德向他說,「真鍋是我們專用『商標』,除非授權,否則你們不能使用。」雙方經過一番爭執,滿臉落腮鬍、面龐黝黑的鄉下店家老闆,那裡搞得懂「商標」這個抽象的法律概念,用力抓了抓頭,感到非常不耐煩,隨手拿起一張紙,寫了「城武」二字,貼在鐵板上,遮住了「真鍋」。
張振德看了也沒輒,只是心裡頭感到啼笑皆非,如果要打官司又顯得多此一舉,只好鼻子一摸,抱著滿腹的沮喪與無奈,隔天搭公車回到上海總部。
◆ 火速展店,仿冒跟進
大陸真鍋珈琲的高檔品味,在大城市打開知名度,連小農村也傳遍開來。第一家真鍋珈琲館,從1997年就在上海馳名的華坪路落腳,從租屋、裝修到正式開幕,消費人潮蜂擁而入,第6個月即損益平衡。3年不到,上海就已展店到30家,速度之快確是始料未及。
至今9年來,真鍋新店選址往往挑選上海「次繁華」地段,而不是頂級的商業街。張振德表示,真鍋希望提供給上班族與品味較高的社區居民有一個品嚐咖啡的優雅環境,所以大多選擇介於社區與商業街之間開店。
不過,真鍋珈琲館在大陸火速擴張展店,仿冒業者也跟著到處流竄,打著「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手段,從北京跑到濟南惡意仿冒加盟店,卻礙於大陸地方保護主義盛行,起訴追償兩年多未果,這也讓台商的權利受損。為了打假疲於奔命,查不勝查。
張振德直言說,台灣客喜康公司打著真鍋珈琲館的名號,從1997年底開始考察大陸市場,「在雲南昆明某偏遠村落,看見台灣知名冷飲連鎖店,被仿得一模一樣,果真見識到中國大陸商家的仿冒功力。」
真鍋珈琲館的大陸總部登陸之前,向中共國務院商標局申請取得30多項商標權。近9年來,建立了103家加盟及直營分店,觸角伸向上海、北京、成都、長沙、大連和江浙各地。今年擴張連鎖加盟店,真鍋保守估計將達到150家。
◆ 與仿冒業者大打游擊戰
真鍋珈琲館以一個月一家店的速度擴張,仿冒店家也如野火燎原般蔓延,複製這類「質樸而內斂」的高檔品味。張振德說,目前就有4個案子纏訟,從商標、廣告到產品各方面,仿冒手段無奇不有,還到處打游擊戰。
張振德舉北京一家賽克咖啡為例,這家廠商到各個內陸城市廣發「真鍋第二代」宣傳單,將創始人真鍋國雄的歷史、發展背景等,全文照抄。這家廠商在濟南招募一家加盟店,連店面招牌、吧台、日語問候、服務生穿著,全都仿得入木三分。
張振德說,為了爭取商標權,真鍋以「廣告侵權」分向濟南、北京法院提起訴訟,已經拖了兩年多,礙於地方保護主義,法院判決結果尚未出來,這家賽克咖啡館還到處設立仿冒據點,惡意招收加盟店。
同樣在兩年前,四川成都市春熙路上,有一家「成都真鍋珈琲館」,這家私營企業公司魚目混珠,對真鍋構成商標侵權。大陸真鍋知悉此事後,向成都市工商局舉報,因地方保護不理不睬,轉向成都法院提出告訴,經過兩年多二審定讞,真鍋終於勝訴。不過,法院判決的賠償金並不高,幾十萬人民幣全用作律師費與交通費,而這家違法的私營企業,仍然照樣營業。
◆ 打假比打仗難!
最近,真鍋又有發現兩宗仿冒案子,都在上海市。張振德說,一家是在上海普陀區的店家,招牌掛名為「珍鍋」,招牌、外觀維妙維肖,真鍋向上海法院提出侵權訴訟後,兩個月旋即停業。另一件是廣告仿冒案,這家咖啡館將真鍋特有的「蔭干珈琲」、「炭火珈琲」全抄在菜單上頭。真鍋已傳送律師函給對方,準備提出訴訟。
不僅是真鍋珈琲,在大陸發展連鎖加盟10多年的永和豆漿也遭受相同命運。以「永和豆漿」為例,因為已成為大陸的「馳名商標」,知名度極高,大陸出現一堆仿冒永和豆漿的假分店,還有寫法雷同的豆漿店,例如「永利豆漿」、還有「永和大王」等等。
張振德說,北京當局某些商標規定不盡合理,不能在「真鍋珈琲館」旁邊打上「上海公司」。又如,不肖廠商竟可使用當地地名,向工商局登記「成都真鍋公司」,導致消費者很難分辨真偽。張振德引述大陸一句順口溜苦笑地說:「打假比打仗還難!」。
◆ 防制商標侵權六撇步
台商知名企業西進中國大陸後,尤其服務業展店擴點之時,經常面臨商標遭惡意仿冒的問題,處理起來十分棘手,如果要反制不肖仿冒廠商,可以運用哪些管道或技巧?勤業國際專利商標聯合事務所所長、北京仲裁委員會仲裁員,也是海基會台商財經法律顧問的賴文平,提出六點建議供台商參考。
首先,大陸地方保護盛行,台商應對各地人大代表有所「著墨」。賴文平指出,大陸一句順口溜「你有你的獨立審判權,我有我的人事調動權」。依大陸法令規定,法院院長由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及審判員由院長提請人大常委會任命,基本上是政治任命。因此,台商與中大型城市的人大代表,宜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其次,台商應多利用行政查處的手段。在台灣發生商標侵權,大多有刑事作後盾,「以刑逼民」。但大陸官方基本上對商標侵權只認定是民事侵害,除非情節重大才會追究刑事責任。台商為求自保,可用多次行政查處的手段,讓公安或執法機關認為情節重大,不得不追究對方刑事責任。
第三,台商利用獎勵方法,鼓勵提供仿冒線索。中國大陸幅員遼闊,跨國公司查處仿冒也力有未迨,遑論台商中小企業。賴文平建議,台商可利用懸賞等各種獎勵方式,鼓勵當地人主動提供查緝仿冒的線索。
第四,台商多鼓勵台幹攻讀法律課程。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雖然力行知識產權修法,但政策從中央傳到地方便大打折扣。尤其地方為了經濟利益,明知生產製造仿冒商品,卻對仿冒行為視而不見。台商可多鼓勵台幹攻讀法律課程或研究所,除了學以致用,也可加深人際關係。
第五,台商必須掌握原料與通路。賴文平說,委託大陸企業加工時,必須掌握原料與成品比例,對於不良品必須嚴格管制。此外,很多仿冒品流入市面,最大的問題是行銷通路被別人掌握,在行銷的過程中滲入假貨,所以台商應該建立自己的通路。
第六,台商應組織商標保護協會。大陸各地雖有台商協會等組織,但只侷限於地方性、聯誼性的功能,對於仿冒這種跨區域、專業性的問題,經常使不上力。賴文平認為,各地台商協會或台商應加強交流,最好組成商標保護協會,來防制層出不窮的仿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