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商投資大陸的熱潮中,雖然大部分臺商從中獲取了巨大的利潤,但是,由於某些原因,一些臺商的投資出現失利情況。一九九四年到上海的現任華潔紙業總經理楊亮,歸納臺商在大陸投資失敗的原因:“自有資金不足”和“專業能力不具優勢”。精實整合行銷市調部總經理莊雅萌也有同感,“很多臺商憑自己的感覺和觀察,只和朋友討論就認為可以做,貿然投入。”這些小本創業的投資金額往往不超過新台幣一千萬元。但是,這種沒有經過嚴格調查、評估的創業方式,專業技術不具優勢、銀彈又有限,很容易失敗。
一九九五年以前到上海的臺商,還有“誤打誤撞”成功的機會,但現在到上海,很難憑運氣成功。目前康師傅、旺旺、永和大王、元祖、自然美、龍鳳冷凍食品等,都在一九九五年以前,當時上海消費市場剛興起時期,大陸消費者對所有台灣產品感到新鮮,這些臺商企業趁勢而起,假如這些企業現在才進入大陸,成敗就很難定論。因此,現在到大陸創業,成功機率比五年前小很多。
而目前在大陸賺錢的企業,在創業過程中,也有不少失敗經驗。例如“永和大王”開店之後一帆風順,但開到十八家店時,豆漿流行風退燒,這時候他們便面臨很多連鎖店都會遇到的問題,也就是單店營業額下降、分店投資和總部成本卻居高不下,這時候資金夠不夠雄厚便成為關鍵問題。“如果沒有國外基金進入,永和大王也會很快消失在市場上。”永和大王董事長林猷澳在今年三月接受本刊專訪時如此表示。
元祖食品目前在上海的成功,也是經過不斷摸索,因為早期上海消費者不認同以麻糬當禮品,元祖推出的麻糬和月餅,都因為消費者無法接受而失敗,最後,元祖順應當地消費者習慣,推出蛋糕,才扭轉頹勢,目前,蛋糕佔上海元祖營業額達三分之一。
確實掌握當地資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早期到上海的臺商,有不少因創業容易而盲目擴張。後來,大陸人很快迎頭趕上,隨著市場競爭激烈,台商的技術沒有再求精進、或是資金不夠雄厚,很快就被淘汰。一名在一九九二年到大陸種花的花農,因為看好昆明氣候乾燥,花卉容易生長,率然到大陸投資。後來才發現,大陸花卉沒有拍賣市場,種了大面積的花,只能一家花店一家花店推廣。接下來,花賣出去了,卻收不到錢,搭飛機到上海收錢,收回來的錢還不夠機票錢,而且,即使像上海這種國際都市,一箱花也要賣一個月。而這趟大陸行,讓這名花農損失六百萬元。
大陸的通路成本也遠比大家想像的高。 楊亮說,目前大陸消費品,約有九成透過家樂福等大賣場銷售,和這些大賣場做生意,沒有倒帳的風險,但利潤非常有限。而且,這些大賣場向廠商收取的上費、促銷費等額外費用的名目,比台灣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大陸地廣,廠商常常要隨著大賣場業者開店而投資,大唐食品副總經理李怡憲透露供貨商的無奈:大賣場開到成都,廠商也要跟著送貨到成都,問題是,從上海送貨到成都,單是運費就佔了二二%,跟著大賣場走,賺不了什麼錢,但不跟著大賣場走,又損失商機。至於一般的經銷通路,倒帳風險就很大。因此,謹慎的企業,不會輕易擴張經銷商通路。這和企業總部所在位置也有相當大關係,有些企業總部設在華東,要收華北和華中地區的帳款,就特別不容易.
現在到大陸投資不須搶快充分準備,何時進入市場都行
現在很多台商都知道,大陸融資困難,所以,想到大陸投資,必須準備足夠的銀彈。但如果在台灣財力不足,就貿然前進大陸,有時反而會拖累台灣公司的財務。十月初發生跳票問題的西雅圖咖啡連鎖,就是為了到大陸開咖啡店,匯出一百萬美元(約新台幣三千四百萬元),台灣總部的現金減少,後來又因納莉風災,淹水門市無法營業,現金收入減少,導致週轉困難。事後,西雅圖董事長劉增祥反省:當初他太急著到大陸投資。事實上,現在到大陸投資,已不須搶快,只要有創意和特色,能以新形態切入市場,何時進入市場都可以,最重要的是,要有充分的準備。 摘自《商業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