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貿易新政流彈四射,不少傳統產業台商趕避不急,寧可短期「小作小虧」,也不願多作多虧。電子產業台商雖然未遭池魚之殃,但也擔心「高科技」成分不足,淪為下一波「外貿摩擦」的受害者。
大陸政府近來密集調整外貿出口政策,7月20日下調2,000多項產品出口退稅率;今天起,有近2,000項商品也將被列入加工貿易限制類出口產品目錄,依新規定,這些產品在出口時必須繳交50%至100%的銀行保證金。
一位剛剛從美國返回珠海的繩索製造業台商說,兩項貿易新政,不只讓台商跳腳,現在包括沃爾瑪等眾多依賴「中國製造」產品的海外業者,也開始擔心,經濟問題政治化後,再也沒有大陸製造商敢冒著虧本風險,承接海外訂單。
他表示,人民幣匯率這幾年狂升近9%,一些行業的出口退稅率也由最早的17%,逐步掉到只剩下5%,若是再加上即將實施的保證金實轉制度,除非「家底」夠厚,否則任誰也捱不住成本飆升的苦楚。
大陸近來面臨嚴苛的外貿挑戰,除了一向被質疑的人民幣匯率政策外,近期也頻頻因為產品安全問題,造成大陸產品慘遭下架,或禁止進口的情況。一些大陸本土廠商接受媒體訪問時,也忍不住吐苦水說:「我的血壓高了,血糖也高了。」
為了化解外貿險境,大陸中央連月來都有貿易新政出招,也有官員預測,九月還有第三波調整。也難怪,不止廠商淌血,就連地方政府也憂心未來的經濟表現。最近深圳發布預測指出,深圳GDP增速恐因貿易新政減少2.3個百分點。
最近大陸台商總會(台企聯)向旗下各地台協會員發出問卷,要求詳實反映這一波貿易新政帶來的實質損失。不少台商在填寫問卷時都直接挑明,匯差、出口稅率下調是慢性出血,但保證金實轉制度上路後,稍有不慎,情況就像是大動脈破裂。
一位東莞家具業台商表示,過去大陸實施「空轉」管理,廠商不必實際繳納保證金,但今後都必須拿現金支付。由於不少企業都必須連續生產,但海關歸還保證金需要90個工作天。若在90天內需二次周轉,就可能無力支付。
珠海地球膠粘科技董事長葉飛呈表示,一連串的貿易新政,讓廠商猶如雪上加霜。多作多虧,但不作就會全虧,為今之計就是算好安全的生產規模,少作少虧,避免背負過高的經營風險。
大陸加工貿易新政當頭,重創不少傳統製造業者。一些華東電子製造業大廠最近也開始未雨綢繆,擔心淪為下一波受害者,一位上海消費性電子產品製造商就說,「現在電子產業看起來不受影響,但誰能預測明天呢?」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