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浪潮席捲各地,台商以螞蟻雄兵之姿行遍天下,布局全球,至今已有37項產品,產能躋身全球第一,其中尤以電子產業的表現最亮眼。打著「台商」響亮的名號,台商基金也應運而生,各投信公司趁勢募集基金,搭上這波錢潮。
四面環海的台灣,依賴對外出口貿易,闖出一片天。依據國貿局統計,台灣目前是全球第16大貿易國,也是第19大對外投資國,2006年台商營收即高達4044億美元,超過同年台灣GNP規模,若加上未列入統計的台商海外企業營收,影響力更為驚人。
拚命 37項產品全球第一
台商赤手空拳打天下,在許多產業都已獨占鼇頭,拿下全球第一名佳績,其中又以電子產業表現最亮眼。電電公會理事長焦佑鈞表示,2006年台灣資訊硬體產值已達885.9 5億美元,有15項產品均排名世界第一,已是全球最大供應商。目前台灣產製的主機板世界占有率已達99%、數據機占有率也有93%、伺服器與筆記型電腦同為87.5%、VoIP路由器占有率約84%、寬頻網路接取頭也達81%。
國內電子產品廠商所生產的產品,以歐美日為主要市場,占總銷售額的70%;但以大陸為主要生產地,約占銷售額的86%,兩岸經貿分工體系架構完整。
據國貿局2007年統計,台灣至少在國際上已有37項不同產品擠身全球第一,橫跨科技產品、民生消費、原物料不同領域,小卻精悍的台資企業,利用大陸供應鏈的成本優勢,掌握了中國內需成長財,透過布局全球,締造佳績。
隨著海外台資企業茁壯,其籌資需求也跟著倍增。寶來亞洲台資企業基金經理人汪立人表示,當台資海外子公司大陸營收超越台灣母公司後,為解套政府設下對大陸投資不得超過淨值40%的燃眉之急,切割海外或大陸子公司在海外掛牌,已是不可擋的趨勢,「台商海外募到的錢可以百分百在大陸投資,感覺上企業主對股價反而不是太care」。
募資 赴港掛牌市值暴增
尤其港股成交量不斷創新高、平均本益比從2003年的13倍拉高至今年上半年的18倍下,台資企業的赴港掛牌熱仍在持續發燒中。
台資企業在港掛牌家數,從2001年的23家成長至目前的53家,預計至年底將達55家;香港台資企業市值在2001年只有325億港元(約新台幣1365億元),預估至年底將達到3120億港元(約新台幣1.3兆元),短短5年內,市值暴增852%。
台資企業海外掛牌蔚為風潮,台商基金也跟著竄出頭。比較台商基金、大中華基金、中概基金及台股基金,JF縱橫台商基金經理人魏如宏表示,主要差別在於投資區域不盡相同。以JF剛募集完成的縱橫台商基金為例,投資組合有七成以上投資台股,其餘則投資海外17個市場上市之台資企業;大中華基金則主要是投資台股及港股;中概基金則是投資與中國概念連結較強的台股;台股基金則投資台灣上市櫃個股,視基金性質,有一般台股、店頭、中小或產業等不同類別。
部分台商基金選股還是鎖定台股,國際化純度越高的台商基金,經理人面臨的選股難度反而越多。汪立人透露,他掌管的亞洲台資企業基金,有50%投資海外,海外投資比例又有30%專挑台商企業,台股最多只能買到40%,很多台資掛牌企業,雖然製造實力堅強,但流動性不高,使得基金經理人選股時,多半還是只能集中在港股少數明星股身上。